生态文明“赋能” 高质量发展——从高水平环境保护促高质量经济发展看荆州实践
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    时间:2023-09-08 17:04:58

在江汉平原腹地,浩荡向东的万里长江穿越湖北省荆州市,483公里径流里程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长。正是在此,长江留下“九曲回肠”的惊心动魄,同时也保有“物华天宝”的质朴生态。

牢记嘱托,奋进前行。荆州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,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,“储值”生态资源,厚植发展底色,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,一笔一划绘就“万里长江、美在荆江”的新画卷。


(资料图片)

植绿驻颜,“美在荆江”蓝图变实景

8月23日,荆江岸畔,蓝天碧水交映,沙市洋码头文创园、万寿宝塔、长江大桥、临江仙公园等,一线串起全长约公里的荆江风情带,迷醉游人。

人气最旺的沙市洋码头,一栋栋工业风建筑内大有乾坤,文化创意、生态科普、休闲观光、运动健身、餐饮娱乐等功能一应俱全,成为网红打卡点。

华灯初上,沿着荆江大堤健身骑行、背靠长江大桥拍照打卡、坐在洋码头品茗咖啡、漫步公园绿道感受江风习习……这份滨江之城的浪漫体验,独树一帜。

这,是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。谁曾想,林立着化工厂房、集贸市场、居民小区、沙石码头、油库以及遍布着垃圾污水的地方,摇身一变成为城市新客厅。

2018年以来,荆州全面打响长江生态保卫战,严格落实长江保护法,据公布数据显示,其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,创新开展治理新模式,以“铁规铁纪”护航大保护,“关停搬转”化工企业75家,关停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,腾退岸线55公里,对182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,拆除洪湖、长湖围网万亩,在长江两岸造林万亩,复绿305处码头,组织572名管理员巡防长江岸线,启动长江荆江段及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39个子项目……全市长江两岸面貌“整容”后焕然一新,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持续改善提升。

江河湖水系连通,拥江而立的荆州两岸,遍布“珠链”一般的内河、湖泊。今年3月,荆州在湖北省率先发布市级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,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,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,消除黑臭水体,持续推进流域环境质量改善,加速建设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。

高标准推进碧水保卫战之时,蓝天、净土保卫战严守“阵地”升级“战法”,持续攻坚。紧盯大气污染中的移动源、工业源、扬尘源、生活源、秸秆和垃圾焚烧五源,荆州全力攻关,交叉检查涉气行业突出问题整改情况,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,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,抓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综合整治,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等。

全方位保护,千年古城呈现秀美灵动生态图景——蓝天白云下,居民推窗见绿、出门见景;荆江风情带上,游人漫步如织;天鹅洲长江故道,麋鹿奔腾江豚戏水;菱角湖湿地水草丰美,白鹭翩跹;百里洪湖莲叶接天,鸟飞鱼跃……

逐绿蓄能,转型发展跑出“新速度”

%——上半年,湖北荆州地区生产总值(GDP)增速亮眼。

跑赢全国%的增速,领跑湖北全省增幅,荆州市延续了2022年增长势头,尤其是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%,增速排湖北省第二位。

强劲的发展,是荆州新旧动能转换、逐绿前行的必然成果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荆州严守准入门槛,加大污染防治攻坚力度,淘汰落后产能,在湖北省率先淘汰20蒸吨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,完成304家涉挥发性有机物、243家“散乱污”、150家无组织排放以及93家工业炉窑综合整治,4家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,秸秆禁烧、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,全市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6%、16%、22%、25%。

2020年,一年之内,美的智能家电产业园、玖龙纸业(湖北)、华鲁恒升现代煤化工基地、山鹰华中纸业产业园四个超百亿元项目相继落地荆州,在荆州发展史上“前所未有”。

2021年,荆州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,持续推进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优化调整,全市主要污染物持续下降,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,为“十四五”高质量发展拓展了生态容量空间。

当年,全市产业发展在体系重塑中夯实壮大,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20个,完成技改投资149亿元、增长%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家、达到400家。

2022年,荆州乘势而起,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、百亿元以上项目12个,美的“空冰洗”、亿钧耀能、玖龙纸业等3个百亿项目建成投产,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。

今年来,荆州招商“春秋季攻势”轮番上阵,仅春季揽获的5个百亿元工业项目中,4个就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领域,含金量、含科量、含绿量高。

储绿增绿添优势,谋绿育绿强后劲。

“双碳”背景下,荆州持续逐绿而行,加快新兴产业布局、传统产业转型,发展绿色低碳产业,抢占绿色低碳循环“新赛道”。

近看江陵,随着华鲁恒升、湖北华电等百亿元重大项目加速落地,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将形成煤电港化四大发展板块;远看松滋,史丹利、云图控股两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正开足马力、大抓施工。聚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,一个现代化水平高、影响力大、竞争力强的千亿产业集群将在荆州崛起。

3月24日,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,中石化四机公司和湖北美的电冰箱、法雷奥、山鹰纸业同时摘得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荣誉,还有2家企业入选“绿色设计产品”名单。

向生产“含绿量”要发展“含金量”,荆州一批传统产业正在应用新项目、新技术降耗减排、提质增效,拼抢绿色发展先机。去年,荆州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%,增速全省第一。今年1至7月,荆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%,增速连续6个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
促绿生金,山乡蝶变带火“美丽经济”

8月,暑气正盛,公安县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内鸟鸣欢歌、美不胜收——

湖中芦苇摇曳,荷下鱼儿嬉戏,湖中水鸟追逐,花上蝴蝶翩跹,树上鸟巢一团团,处处悠然惬意让人心神向往。走在公园步道上,丰茂的植被带来沁心的凉意。

这个浅水湖泊,处在长江至洞庭湖生态廊道的关键节点,是长江中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。这里曾是一个渔场,因过度养殖导致水体严重污染。经过10年退塘还湿、污染防治、生态修复后,成为公安县“城市之肾”,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超过150只,越冬水禽达到2万多只,被授予“国际重要湿地”。

今年,公安崇湖片区被纳入湖北省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项目,将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,以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中心,建设有机水产品生态圈,力争建成“生态美、产业强、百姓富”的全省典范。

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,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。

荆州是一座生态“富矿”,坐拥湖北省的45%长江干流岸线、第一大湖泊洪湖,1/3湿地面积,是“中国麋鹿之乡”“中国江豚之乡”,森林覆盖率达%,湿地保护率达%,栖息着280多种世界级、国宝级珍稀鸟类,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……良好生态环境,是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底气。

促绿生金,荆州已积累了先发优势、样板经验。

荆州区铜岭村,昔日“关公练兵地”,守着八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,曾一度戴着“落后”的帽子,背着200多万元的债务包袱。10年来,铜岭村利用自身资源,打造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,引进七彩花都、森林水世界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,让村民变股民、村民当员工,“负债村”变成了“富裕村”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。

一条生态农旅融合之路,让守着“青山”的铜岭村民端上了“金饭碗”。

小南海湖是北滨长江、南接洞庭湖的松滋市最大自然湖,曾因排污、过度养殖“伤痕累累”。5年前,松滋市启动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,对小南海治污修复,启动小南海生态涵养区三年大振兴计划,与松滋境内稻谷溪湖从昔日城市黑臭水体蜕变为大美湿地,让“一湖清水入洞庭”,红火了乡村农家乐、乡村游,带动了“双水双绿”种养体系蓬勃发展,成为“金松滋”的“绿色名片”。

一条流域综合治理之路,让珍惜“绿水”的城市“名利双收”。

地处楚国故都、纪山之南的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,一个以生态美支撑旅游热的年轻新区,吸引荆州方特东方神画、荆州园博园、《文化中国》电影艺术教育中心、电影活力小镇、楚文化数字产业园、中法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合作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,成立5年入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典范样板,是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。

一条生态文旅融合之路,让立足生态文明的年轻新区“声名远扬”。

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指引下,荆州以项目“小切口”做足流域综合治理“大文章”,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75个、生态村437个,发展的林下经济效益突破亿元,拥有监利小龙虾、洪湖莲藕、三湖黄桃、荆州鱼糕等地理标志、绿色农产品近百种,以绿色农产品、水产品为依托的“荆州味道”品牌价值不断凸显,以“生态美”为支撑的乡村旅游、生态游遍地开花,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涵的“美丽经济”,正成为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“生动实践”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经济周刊)

关键词:

X 关闭

X 关闭